段锴丰

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信地址: 旗山校区经管学院北楼413

电子邮箱: kefee920729@fzu.edu.cn

属性1 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属性2 通信地址: 旗山校区经管学院北楼413
属性3 电子邮箱: kefee920729@fzu.edu.cn 属性4
属性5 属性6

个人简介

 段锴丰(1992.06),男,汉族,江西上饶人,中共党员,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福建省高层次引进人才(C类),入选福州大学“旗山学者”奖励支持计划。长期关注并从事城市发展与管理、可持续发展、城乡关系、区域与城市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财经研究》《Sustainable Development》《Scientometrics》等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

 ★本课题组专注于开展学术研究,致力于培养相关领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鼓励本科生、硕士生前往更高平台深造)!课题组注重成员品质和态度,基础和出身并非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乐观、诚信、努力、坚持和合作精神。

 ◆欢迎城市发展与管理、可持续发展、城乡关系、区域与城市经济、土地资源管理、城市治理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研究生,也欢迎有志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本科生提前加入研究团队(感兴趣的同学,可通过邮件与我联系)。

 ▲招生专业:公共管理学硕;公共管理专硕(MPA,非全日制);工程管理专硕(MEM,非全日制)


学习经历

2018.092022.03 同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A+)博士 导师:施建刚 二级教授

2015.092018.07 江西财经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硕士 导师:吴光东 教授

2009.092013.07 江西财经大学 工程管理专业(会计二专) 学士 导师:李明 教授

研究方向

城市发展与管理;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

讲授课程

本科生《公共管理学》

MPA《文献阅读与综述》

MPA《专业英语》

MBA《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工作经历

2025.07至今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 副教授

2022.072025.07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 讲师/副研究员(校聘)

2013.072015.06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部 施工员(助理工程师)

科研项目

[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流空间视角下数字经济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23CJY017)2023–2026,¥20万,主持

[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西经济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影响机理、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023J05098)2023–2026,¥5万,主持

[3]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福建省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FJ2023C035)2023–2025,¥3万,主持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城乡融合型社区改造多元合作模式与政策优化研究(20BGL300)2020–2023,¥20万,参与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与协同治理研究(19BGL274)2019–2022,¥20万,参与

获奖经历

[9] 2024年,获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善青年”荣誉称号

[8] 2024年,获福建省社科界202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7] 2022年,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6] 2022年,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

[5] 2022年,获同济大学扬帆奖

[4] 2020年,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3] 2020年,获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朋辈导师

[2] 2020年,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1] 2018年,获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

近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一、中文论文(*代表通讯作者)

[8] 段锴丰,林茂兴,石楠,等.上海城市更新政策注意力分配与间断均衡[J].城市规划,2025.录用待刊(CSSCI,FMS T2)

[7] 段锴丰,王宁*,郑旭辉,等.城乡融合何以纠正资源错配——来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证据[J].财经研究,2025,51(8):2135. (CSSCI,FMS T2)

[6] 段锴丰,施建刚*,吴光东,等.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J].地理科学进展,2024,43(7):13201336. (CSSCI/CSCD)

[5] 段锴丰,施建刚*,吴光东,等.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4,34(1):150161. (CSSCI/CSCD,FMS T2)

[4] 段锴丰,施建刚*,吴光东,等.城乡融合系统:理论阐释、结构解析及运行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23,38(3):110+68. (CSSCI,FMS T2)

[3] 施建刚,段锴丰*,吴光东,等.碳排放约束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效率[J].经济地理,2021,41(6):5767. (CSSCI,FMS T2,导师一作本人二作)

[2] 施建刚,段锴丰,吴光东.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1):78–89. (CSSCI,导师一作本人二作,该文获“2021年中国房地产学术研讨会”二等奖,高被引论文)

[1] 周佳宁,段锴丰,杜焱强,等.土地要素配置如何促城乡多维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3240+50. (CSSCI)

二、英文论文(*代表通讯作者)

[9] Shi J, Duan K*, Wu G*, et al. Sustainability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 bibliometric journey around a set of sustainability-related terms[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2, 30(1): 256–274. (SSCI, 导师一作)

[8] Shi J, Duan K*, Wu G, et al. Comprehensive metrological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 research field: a new bibliometric journey[J]. Scientometrics, 2020, 124:145–2184. (SCI/SSCI, FMS-B, 导师一作)

[7] Duan K, Khan N U, Liu H*, et al.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improving global value chain participation via trade diversification: Offsetting the effects of resource rent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5, 379:124757. (SCI, ABS-3)

[6] Duan K, Zheng C*, Shan Y. Testing and mechanism identification of liquidity trap in China[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24. https://doi.org/10.1080/13504851.2024.2364016. (SSCI)

[5] Zhao J, Du Y, Duan K*. Ha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reduce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25, 32(16): 2298–2302. (SSCI)

[4] Min X, Shi N, Duan K*. Diachronic analysis of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ies in Shanghai: Instruments, modes, and methods[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25, 151(2): 04025002. (SSCI)

[3] Shi J, Hua W, Duan K*,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 hybrid method[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23, 149(3):04023026. (SSCI)

[2] Li J, Shi J, Duan K*, et al. Efficiency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carbon emission constraints: A city-level analysis[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2022, 103182. (SCI)

[1] Zhang R, Duan K*, You S, et al. A novel remote sensing detection method for buildings damaged by earthquake based on multiscale adaptive multiple feature fusion[J]. 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 2020, 11(1): 1912–1938. (SCI)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