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内通知 > 通知文件 > 学科办 > 正文

关于印发《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3-04-11
  • 发布人:
  • 浏览次数:

经管办字〔20237

关于印发《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单位、各研究院、各系、各办公室: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经院党政联席会(2023·第5次)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经济与管理学院

Ο二三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全面深化11个一流”建设,大力推进“1445”战略工程,加快推进“争列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攻坚战百条任务,推动我院学科整体实力持续提升,根据《福州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州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经济与管理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大数据与智慧管理”世界一流培育学科群建设方案》,结合学院第五轮学科评估情况,制定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一、建设基础

(一)总体情况

学院学科涵盖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门类。与兄弟学院共同推进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有机整合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群列入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群建设计划2022年11月23日,福建省三厅委发布《福建省第二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群正式列入福建“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群建设进展顺利。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学科在全国第轮学科评估中蝉联B+等级位居全国前12-22%。公共管理、统计学2个学科再次获得C和D等级,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2个学科第四轮未参评、第五轮分别获得C-和D等级。2022年,管理学首次列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进入世界高校500强,中国高校第48名。

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科技与教育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财务与金融创新、经济与产业系统管理、电子政务与区域资源管理、政策科学与政府管理创新等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9门)。学院是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具体依托和实施单位,设有福州大学MBA、MPA和EDP教育中心,是全国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也是一流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基地,已连续三个年度荣获“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第66-67名。

学科代码

学科

名称

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

2020

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2016

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2012

档位

参评高校数

档位

参评高校数

档位

参评高校数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B+

2445

204

B+

1937

187

34-46

102

1202

工商管理

B+

3055

250

B+

2448

240

36-41

115

1204

公共管理

C

7185

137

C

7286

143

未参评

60

0202

应用经济学

C

100116

162

未参评

155

45-57

88

0201

理论经济学

D

6589

89

未参评

90

31-36

55

0714

统计学

D

93127

127

D

85120

120

32-40

87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标学校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建成世界一流的东南强校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力争有3个学科达到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水平。目前,学校已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群”还达不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差距比较大。

2.对标国家第二轮新增建设学科“切合急需、水平出色、整体达标”的遴选要求,从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大先生等五个方面(以下简称“五大”建设)进行考察,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大平台方面,学院国家级教学平台具备较好的条件,是全国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拥有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1个国家级企业经济活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但在科研平台方面,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金融与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物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3个省级文科基地和4个省高校新型智库,尚未培育出国家级或教育部等部委级科研平台。

在大项目方面,2020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分布在4个学院,但经济与管理学院获批重大项目0项、重点项目2项,学院在推进有组织科研塑造发展新优势方面不够有力。

在大团队方面,学院国家级人才和省级人才具有一定的数量,但一直未培育出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可喜的是,年初教育部和科技部公布了2023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名单,学院“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正式立项建设。这是学院自2018年以来,经过四次不懈努力申报、答辩,终获学校首个文科类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是学校和学院多年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将为“大数据与智慧管理”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建设、学院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学院新一轮新增博士学位点申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标志着学院进入了国家“111计划”建设单位序列,为学院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交流,助力学院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大先生培育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

在大成果方面,国家教学成果奖四年一次,2018年学院获得二等奖1项。近年来培育、产生了省级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5项,2022年新一轮国家教学成果奖未入围。在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方面,近三届,学院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202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奖也取得突破,但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以上国家奖自2015年黄志刚教授等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以来还未有新的收获。

在大先生方面,近年来学院培育产生了2位全国优秀MPA教师和教育工作者、1位卢嘉锡导师、3位宝钢优秀教师、1位福建省优秀教师和2位福建省青年教学名师,尚未产生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国家级人才方面,拥有4位全职国家级人才、5位在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级人才总量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大师级、院士级的大先生尚未产生。

3.对标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评价结果和新晋及的相关学校经管学科。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进入A-相比,我校管理学科实力仍未进入全国高校前10%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虽然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双双蝉联B+,但现有的国家级人才数量不及对标学校,学科带头人年龄偏大,35-45岁的学科带头人缺乏,青年拔尖人才匮乏,两个学科的特色不够鲜明,国家级平台数量、国家级教学科研奖以及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内涵建设亟需补短板。

4.对标最近成功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南京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目前仍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直接影响到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与2018年、2020年成功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三所大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科实力相比,居于全国高校中等以下位置。虽已列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计划,但在师资队伍、国家级人才、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国家级奖项、优势特色、社会服务等关键指标仍有差距。

二、建设目标

(一)学院“一号工程”攻坚任务

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争列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战略目标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照对标学校党委“十一个一流”内涵要求、百条攻坚任务和“1445”战略工程的要求,着力推进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有机整合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大数据与智慧管理”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群建设,争取获得一批标志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在影响国家或区域重大决策调整或重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和咨询中做出较大的社会贡献,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政府管理数字化改革,促进国家或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各学科2023—2025年的发展目标

2023年,深入开展“三争”行动,按照“五新”要求,狠抓有组织的“五大”建设,重点做好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应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以及学校本科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学院将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依据,以学校新增的首个文科类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依托,以现有学科队伍为基础,厘清各个学科优劣长短,加快各个学科优势特色方向凝练和资源整合,做好各个学科队伍的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加快“四青”人才引进和培养,着力引进一批经管学科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学术骨干,构建学院各个学科竞相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

2024年,继续抓好有组织的“五大”建设。继续牵头实施“一般社会科学”ESI潜力学科推进计划,力争进入ESI 前 1%。在前期培育建设基础上,做好福建省第十五届社科奖申报工作并争创佳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智慧管理决策与应用”特色方向,加快推进产学研创相结合,加快建设脑智决策“中国欧洲联合平台”,做好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内涵建设,争取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工商管理学科对照中国CAMEA认证和国际三大认证标准,开展自评工作,着力“补短板、强特色、增优势、促提升”争取早日正式启动中国CAMEA等认证工作并顺利通过认证。经济学学科必须充分认识数字经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经济各方面正在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影响,鼓励研究方法创新,鼓励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的合作,鼓励根植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研究中国问题形成原创性研究成果,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工作和高端人才引进,重点推进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和文旅经济的基本理论、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交叉学科等重点领域的原创性、前沿性、交叉性、应用性等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重大需求,提升中国经济科学的研究水平,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推动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带动“经济学与商学”ESI潜力学科早日进入ESI 前 1%。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群,人工智能、信息资源、养老教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耕地与粮食安全等重大现实问题是“十四五”期间研究重点领域。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强化闽台科技合作、海西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政策与应急管理等特色优势,深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着力搭建政策界、学术界、数字平台等共同参与的合作网络平台,推动建立大数据时代的公共管理,扎根海峡两岸实践大地、解决海峡两岸治理问题、为国家治理体系贡献福大智慧和福大经验,为应对海峡两岸未来治理风险提供应对方案。

2025年,抓好有组织的“五大”建设不动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智慧管理决策与应用”特色方向的主要建设指标大部分完成,做好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的申报工作,力争跃居A-档位,进入全国12%行列。工商管理学科进一步做好认证工作,力争通过中国CAMEA认证和国际认证,争取在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档位,公共管理学科进入B档位、理论经济学学科进入B档位、应用经济学学科进入B-档位。

三、建设任务

学院以建设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家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国内知名高水平经管学院为目标,瞄准经济与管理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凝聚人才,深化国内外合作交流,搭建“政府-科研机构—高校-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把经济与管理学院建成办学规模适当、管理学科进入学科高峰、经济学科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质量过硬、科研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服务成效明显、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国内知名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人才培养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牢固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改革为动力、教学建设为基础、教学质量为保障的理念;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本科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争取2026年产生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2-3部的教材进入“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录;力争到2025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占学院专业数的50%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占学院专业数的80%;大力推进多样化教学模式,力争每个一级学科至少形成1个引领学科发展的示范性专业和产生1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学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力争产生一批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使国家级大学生竞赛活动获奖数达到年均50项左右。

重点建设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课程教材建设全过程,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本科生教学改革拔尖类创新人才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管理工作;加强金课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具体举措:

1.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本科生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实践探索,继续做好数理金融复合型人才实验班、经济管理类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实验班、公共管理类则徐人才实验班、远志创业实验班等拔尖创新类人才培养工程,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围绕国家和福建省“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及学校办学的需要,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中长期规划,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瞄准国家两个“双万计划”,建设一流本科专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培育专业特色优势,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团队、精品教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模式,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金课”,力争到2025年新增4-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3.深化改革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特别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争再建设1-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主渠道,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创业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4.大力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进一步完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在线实验分析与指导系统”的开发、部署与测试任务,推动中心的信息化向前迈进,并为师生的实验教学提供指导性意见,为数据挖掘积累相关原始资料。

5.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开设双语和纯英语教学课程,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切实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围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

6.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逐步建设一批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力争增加2-3个省级教学团队和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7.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在教研立项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教学研究成果,力争每届有2-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新增1-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8.用迭代思维来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体现交叉融合趋势的课程内容、利用现代化手段的教育教学过程,特别是要让企业、行业等人才需求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研究生教育具体举措:

1.深入研究,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案、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标准、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创新研究,争取产生具有示范作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新型培养模式;协调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引导不同类型研究生合理定位,根据不同学位类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鼓励研究生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争取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水平学位论文,尤其是要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把加强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进一步加强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培养环节的组织管理,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3.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提供专门场所,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力争新增1-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4.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参加学术访问、学术会议和开展合作研究创造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同时,积极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学院要重视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对优秀研究生导师给予更多的支持,激励导师在改革培养模式、指导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适度扩大专任教师规模,进一步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 使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等关键指标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相协调;形成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保障制度,形成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到2025年,专任教师发展到23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5%,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占50%,其中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比例达40%;力争新增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人选5-8人次、省级各类人才计划人选12-15人次以上。

重点建设任务: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进一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实施高层次人才全球筛选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优秀人才本土培养战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教师赴海外学习进修的比例,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师评价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培养“工程型”师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具体举措:

1.优化用人机制,构筑多元化用人格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高层次人才是高水平院校的办学之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新型、灵活的用人方式,对紧缺或特别优秀的高层次引进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以便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发展、有利于科学评价人才、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与机制。

2.充分运用校内外相关人才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借助国家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福建省ABC人才政策等,千方百计地引进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或“双聘”教授,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力量。

3.通过人才引进,适度扩大专任教师总量,学院2020-2025年大约引进25名专任教师,每年引进4-6人,使学院2025年达到1:15的师生比。

4.设立师资培养专项资金,选拔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进入学科前沿领域进行高级访学或研修,同时积极开拓国外留学、访学渠道,努力通过攻博、做博士后、进修、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联合培养现有教研人员,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国际化程度。

5.建立和完善学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学院标志性成果奖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和有标志性成果的人才进行奖励;二是继续实施以团队建设绩效(含研究院和系)为考核目标的激励政策,每年对学院的5个研究院和8个系进行考核评比,充分调动研究院、所、系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6.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推进高校教师以多种形式去企业、科研院所与政府等工作部门进行短期工作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科学研究

坚持把科研工作放在学院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增强学院科研氛围,使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团队。2025年,力争年均纵向科研经费达到1200万元,五年纵向科研经费总量达6000万元;力争承担100项以上的国家级项目,产生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新增4-6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五年在SCI、SSCI和EI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数达到300篇以上,CSSCI和CSCD收录的论文数达到700篇,力争产生省部级科研奖励达到45项以上,使科研工作逐步成为教学改革、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重点建设任务:进一步营造老师从事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出版专著和发表高水平的论文;重点建设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科研团队,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使纵向科研经费总体规模得到显著提高;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具体举措: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和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加大学院科研奖励投入,对在科研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研究院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2.广拓渠道,整合校内外力量,根据海西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领域的发展需求,鼓励各研究院积极申报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建成若干个富有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

3.实施学术交流战略,增强学术文化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院学术文化氛围,学院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类学术会议、每年邀请20个左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特别是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来院讲学,通过不断完善激励措施,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扩大教师学术研究视野和增强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四)社会服务

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努力扩大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互动合作的范围或领域,推动科学研究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管理和经济问题,高端智库建设持续推进,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力争在影响国家或区域重大决策调整或重要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和咨询中做出较大的社会贡献,增强学院服务企业的能力,为政府和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端和创新人才。到2025年,年度横向社会服务经费总量达到2350万元以上,五年横向总量达9000万元。

重点建设任务: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制度,引导教师面向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力争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

具体举措:

1.依托各类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进行持续的、细致的研究,形成学院服务社会的整体规划。

2.加大决策咨询规划研究队伍建设。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我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数字经济、循环经济、应急管理、社会信用、公共经济与财政绩效、物流等研究领域,加强与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联系和合作,着力打造几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又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决策咨询规划研究队伍。建设4~5个在省内有知名度的专业智库,大力支持解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应用研究、问题研究及对策咨询研究,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制定鼓励开展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从政策、机制等方面鼓励和引导我院教师积极承接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研究课题,以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宏观政策决策过程,提高研究人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在服务社会中求发展、求认同,建设几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努力争取有一批专家学者进入各级政府决策部门的智囊团、顾问组,增强我院在各级决策中的影响力。

4.积极鼓励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广大教师从事横向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主动出击,加强联系,密切与实务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承接各类规划项目和咨询研究课题的能力,为政府部门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依据,提高我院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5.加强产学研究合作基地和平台建设,探索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新模式,促进社科研究成果社会化和学术成果转化;同时,积极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在东百集团、永辉超市、天福集团等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为人才培养和输出创造条件和机会。

6.提升校友工作对学院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推动学院校友分会的组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友工作网络;推动各地校友会和校友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服务校友水平的新提升;探索建立校友企业家联盟,促使学院与校友或校友主导单位的合作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校友信息系统,通过深情关注校友的入学、成长、毕业和创业,赢得校友对学院的真情厚意。

7.加强EDP高端培训项目的市场拓展,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等加强合作关系,做好非学历学位教育的培训工作,推进企业总裁班、高级金融班、高级财务班、高级工商管理班等公开课程、内训课程项目;着力实施以EDP高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项目带动的“促捐计划”,争取更多校友对学院的支持。

(五)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境外)知名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拓宽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科研水平;为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并提供服务与支持。到2025年,力争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项目2-3个,中外合作项目涵盖从本科到硕博士各个层次;聘请的中长期专家8-10人次;争取举办4-5次有影响力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

重点建设任务:巩固中外合作办学原有项目,积极拓展办学新项目,探索办学新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扩大留学生数量,提高留学生质量,提升留学生层次;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国际高等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拓宽引智形式,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优质人才和教育资源;提高师资交流的层次和水平,积极选送学术骨干出国学习和合作研究,加强师资国际交流的计划性和规划性。

具体举措:

1.进一步完善对外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水平,继续做好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项目,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体系。

2.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港澳台和海外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留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鼓励学院教师开设纯英文课程,在工作量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扩大以港澳台、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和蒙古为重点的留学生来源国,在不断提高留学生质量的同时,积极形成留学生国别结构的合理布局。

3.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开展与国外高水平经济管理类院校在课程体系、师资、教学和行政管理上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议或主办国际性会议;与国外同行联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以合作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国际教育资源,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

4.充分发挥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和“省外专百人”计划等项目优势,拓宽引智形式,加强海外引智,全球招聘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外知名专家、学者,重点培训学院相关专业的师资;广泛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访学、担任兼职和客座教授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构建系统完善的国际师资引进和共享机制,提高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5.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大外教专家来院任教或讲学的力度,积极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境)交流学习,组织全院教师按照不同的水平进行英语培训,开拓国际化视野,为双语教学及来华留学生的专业教学服务,提高学院整体的外语教学水平。

6.大力开展国际重大学术活动,力争每年举办和承办1个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有效提升我院及相关学科的美誉度。


四、预期成效

2025年,学院各学科在整体实力、学科水平、社会贡献、国际影响等方面的预期成效如下表

学科

整体实力

学科水平

社会贡献

国际影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具备争列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12%以内

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A-档位

显著

具有较大影响力

工商管理

具备争列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12-22%以内。

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A-档位

较为显著

具有一定影响力

公共管理

位居全国前35%以内

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B档位

较为显著

具有一定影响力

理论经济学

位居全国前35%以内

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B档位

较为显著

具有一定影响力

应用经济学

位居全国前35%以内

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B-档位

较为显著

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任务要点台账

建设任务

预期目标

2023

2024

2025

1

大数据与智慧

管理学科群

争取引进和培养1-2名“四青”人才,引进1-2名经管学科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学术骨干,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国家级重点项目、省社科奖创佳绩,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争取引进和培养1-2名“四青”人才,引进1-2名经管学科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学术骨干,获得1项国家级重大项目,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大数据与智慧管理学科群争取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2

管理科学与工程

做好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的申报工作,力争获得A-档位,进入全国前12%行列

3

工商管理

做好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的申报工作,力争获得B+档位,进入全国12%-22%行列

4

公共管理

争取一级学科博士点取得突破,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和省社科奖创佳绩,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争取国家级人才、重大重点项目取得突破,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在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条件下,力争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B档位

5

理论经济学

争取一级学科博士点取得突破,省社科奖创佳绩,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争取国家级人才、重大重点项目、智库平台取得突破,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在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条件下,力争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B档位

6

应用经济学

争取国家级奖项取得新突破,省社科奖创佳绩,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争取国家级人才、重大重点项目、智库平台取得突破,产生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

力争全国第六轮学科评估进入B-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