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专题新闻

专题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专题报道 > 专题新闻 > 正文

【青春实践】走进龙岩,以红色基因引领环保新风尚

  • 发布日期:2025-07-26
  • 发布人:
  •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红色爱国基因,2025年7月8日至14日,福州大学“红韵闽西·绿动青春”社会实践队在杨东赫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闽西革命老区龙岩,以“红色文化+绿色环保”双核融合为主题,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整装待发,凝心聚力启新程。7月8日,实践队抵达龙岩市新罗区,与共青团新罗区委开展专题座谈会,围绕“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行动”主题深入交流。座谈会上,共青团新罗区委陈柳宇副书记介绍了近年来龙岩市在红色文化与环保融合实践的经验做法,双方围绕校地共建、青年化政策传播、红色生态IP开发等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以青年视角激活“红+绿”融合传播的实践方向。

图1 实践队与共青团新罗区委进行座谈交流

 探访苏区,追溯分类制度渊源。7月9日上午,队员们走进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深入了解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军民在资源节约方面的智慧,回顾苏区时期“节约粮食公约”与当代垃圾分类政策的演变,力求在史料与现实之间建立价值传承的桥梁。晚上,队员前往中央苏区金融街,走访当地商户开展访谈,了解红色文旅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调研垃圾分类在商业区域的推行现状与成本效益。

2 实践队参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深入一线,践行“绿色革命”新范式。7月10日,实践队走进东肖邓厝村,参观思源泉,在现场与老师深入交流“节约粮食”背后的红色精神内涵,了解红军在艰苦条件下的环保故事。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和图文展示,将农民协会“节约粮食公约”与《龙岩市家庭垃圾分类公约》并列展出,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生态责任”理念的历史演变路径。

图3 实践队与指导老师在思源泉交流学习

 走进社区,探索居民分类意愿与路径。7月11日,队员们前往翟秋白烈士纪念园与杨成武将军纪念馆,学习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事迹与家国情怀。下午,实践队转赴长汀县,与共青团长汀县委开展合作对接。共青团长汀县委曾凯与马华汀主任介绍了当地在红色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典型做法。此次交流不仅为实践队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也为校地协同深化“红+绿”融合育人打开了新的合作思路。

图4 实践队与共青团长汀县委座谈交流

 文化体验,融合客家精神与环保理念。7月12日,实践队前往长汀县博物馆参观学习,深入了解长汀作为“红色小上海”的历史脉络。通过与馆内讲解员交流,队员们对红军时期“修旧利废”的物资分类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围绕“革命节约传统”与现代垃圾分类政策的内在关联展开思考。随后,队员们走进长汀古城,开展“环保文创+本土文化”主题调研,实地探访卧龙书院、八喜楼、水东街等地,调研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居民参与情况,探索红色传承与绿色生态的深度融合。

 旧址讲解,传承红色智慧中的环保理念。7月13日,实践队走进上杭县古田会址、毛主席纪念馆与中央红军医院旧址,开展宣讲与现场体验活动。宣讲过程中,队员通过分享红军在艰苦环境下节约粮食、修旧利废的故事,引出《福建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理念,帮助游客理解垃圾分类的文化根基与制度逻辑。此次活动将红色教育与环保理念深度融合,引导公众在缅怀历史中唤醒环保意识。

图5 实践队在古田会议旧址给游客宣讲红色故事

 总结反思,绘就青春分类新图景。7月14日,实践队召开总结分享会,团队达成共识,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转化,推动“红色文化+垃圾分类”进校园、进社区、进平台,用脚步丈量绿色中国,用实践擦亮青春底色。

 本次福州大学“红韵闽西·绿动青春”三下乡实践活动,覆盖闽西10余个红色地标和核心社区,涵盖宣讲、问卷调研、志愿服务、纪录片拍摄等多个实践模块。实践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福建”建设,推动红色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再发声、再生长。


/赖济凯杨冰凌

/陈昱扬李可凡

核稿/杨东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