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月6日至8日,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见浦城·红旅数传”研究生实践队在王三强、骈文景、牛秋月、唐丽萍四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深入南平市浦城县与建阳区开展为期三天的研习活动,以青春脚步丈量闽北大地,用青春视角视角探寻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与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
红色精神足迹:万里星火寻初心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实践队员们走进浦城县中央苏区纪念馆,学习浦城苏区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前往匡山革命老区,感悟先辈们在抗日救亡的艰苦岁月里的斗争精神。珍贵红色资源,让红色信仰根基,筑牢在队员们心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廖俊波同志的“齐家治国”的崇高理想,是当代青年践行“家国同构”理念的优秀典范;朱子的凯风寒泉之思,化作支撑国家精神的关键力量,跨越千年流芳。红色家风里治国为民的担当,传统孝道中修身齐家的智慧,如点点星火,在队员们心中汇聚成鲜明的红色印记。

乡村振兴足迹:百业竞发探新程
从谢华安院士的亲切指导出发,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闽北大地乡村振兴“换挡提速”的蓬勃脉动。走进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探究科技进步赋能水稻增产增效的奥秘,“浦城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抵达富岭镇,看返乡创业共富工坊如何汇聚“三乡人”合力,搭建新时代共富桥梁;观双同村“1+1”乡村旅游示范带旅游、生产与销售产业融合联动实践,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深入“种粮大村”殿下村,见证当地村民致力“三稻”统筹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奋进姿态。各方产业蓬勃兴起,让实践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动能,愈发坚定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决心。

文化烙印足迹:千年文脉续相承
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径愈发清晰,始终如以的是所承载的精神内核。浦城县博物馆借助裸眼3D数字展柜与交互式触控技术,活化呈现文化遗产,精准还原历史场景;范迪安美术馆同步布局非遗文化中心与生态园区,将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与生态体验融为一体,打造美育新阵地。殿基村浦城考古校外学习实践基地中,考古实践者挖掘修复历史文物,只为探寻一方天地的历史根源;非遗文创中心里,浦城剪纸、闽派古琴、青白瓷工艺品,凝结着闽北人民技艺传承中勤劳与智慧,诉说的浦城文化中的悠悠故事。千年文脉在科技与传统、守护与创新的交织中,不断续写着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新篇章。

拳拳青春志,泱泱中华情。三天实践,是红色基因的赓续绵延、乡村振兴的动能汲取、文化根脉的守正创新。青春足迹丈量的不仅仅是闽北大地,更是传承与发展的实践深度。未来,实践队员们将不断倾注青春力量,让红色精神照亮前路,让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让青春实践厚植传承创新沃土。

文图/经济与管理学院“行见浦城·红旅数传”研究生实践队
核稿/牛秋月、唐丽萍